老大今年上了一年级,开学第二个周,老师布置了一项作业,要把前两周学习的字打乱顺序让孩子认识,正在想着如何做成识字卡打印出来用的时候,忽然想到之前看到 “AI 能帮写代码”,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,何不让AI给开发个小工具呢?没想到居然真的自己捣鼓出了个识字小工具。从“只会显示生字”到“能适配俩娃进度”,每一步都是我出主意,AI当码农来开发,现在辅导识字效率翻倍,我也终于不用再跟生字卡较劲了。
第一次 “求助 AI”:解决 “生字卡”制作的麻烦
最开始我就一个简单需求:能不能做个网页,输入生字库后点一下就能随机换一个,省得手写卡片。我把需求告诉豆包,没过几分钟,AI 就给了我一段 HTML 代码,还直接生成了预览页面,还能直接下载,居然真的成了!打开页面,点击设置按钮,输入生字库,点一下屏幕就切换,基本需求done!
第二次 “麻烦 AI”:让 “总认错的字” 主动多出现
给老大试用之后,效率果然有了显著提升,我这个老父亲再也不用一个一个地制作生字卡了,然而,新的问题也随之浮现:由于每个生字出现的频率相近,已熟练掌握、基本掌握和掌握较差的字混杂在一起,缺乏主次之分。随着生字量的不断增加,能够接触到新字的几率逐渐降低,有时甚至几分钟都碰不到一个生字,导致效率不升反降。于是,第二个需求应运而生:增加“重点”和“隐藏”功能。对于那些总被认错的字,我们可以标记为重点,提高其出现的频率;待孩子掌握后,再取消标记,降低其出现频率。而对于已经熟练掌握的字,则可以直接进行“隐藏”,避免重复出现。把需求告诉豆包以后,几分钟再次完成功能升级!
第三次“麻烦 AI”:适配俩娃不同识字进度
老二也到了识字的年纪,他看到老大在用这款工具认字,眼中闪烁着好奇的光芒。不过,他的识字进度和老大并不相同。原本的小工具只能支持一个字库,无法满足我们的需求。于是,我第三次向AI求助,希望它能在同一个页面上实现分角色管理,让不同角色拥有各自独立的字库,且每个字库都能独立设置,互不干扰。这次的需求相较于之前更为复杂,但AI依旧不负众望,迅速给出了升级方案:在原有基础上增加“角色切换”功能。我们可以创建“大宝”和“小宝”两个角色,每个角色都有独立的生字库。切换角色时,只需点击顶部的“小人”图标即可。这下可方便了,给老二认完基础字,一键切换就能给老大练易错词,再也不用反复删改列表了。
第四次 “找 AI 帮忙”:再也不用当 “人体点读机”
作为一个懒人,如何更好地躺平呢?孩子有不认识的字,可不可以让系统直接告诉她?
当然可以!我第四个需求是:“能不能让系统自动读出字的发音?” 把需求告诉豆包后,它很快给出了方案:在现有页面中加入语音朗读功能,点击屏幕上的字,系统便会读出这个字的正确发音。这样一来,孩子不认识的字不用我再亲自读了,终于摆脱了’人体点读机’的命运,我这个老父亲彻底解放啦!
第五次 “找 AI 验证”:数据是否安全?
现在很多 APP 都要收集数据,这个小工具会把数据存到哪里呢?
我又去问 豆包,它告诉我:这个小程序的数据(包括字库、角色信息、重点标记和隐藏状态等)是保存在浏览器的 localStorage 中的,这是一种浏览器提供的本地存储机制,具体特点如下:
存储位置:数据存储在用户本地的浏览器缓存中,属于客户端存储,不会上传到任何服务器。
存储形式:以键值对(Key-Value)的形式保存,本程序使用的键是 wordCheckToolData,对应的值是经过 JSON 序列化的完整数据对象(包含角色列表、每个角色的字库、权重和隐藏状态等)。
生命周期:属于持久化存储,除非用户手动清除浏览器数据(如清除缓存),否则数据会一直保存在本地,关闭浏览器或重启电脑后仍会保留。
查看方式:可以通过浏览器的开发者工具(F12 打开)的 Application 面板,在左侧 Storage 下的 Local Storage 中找到当前域名对应的存储项查看具体内容。
数据隔离:不同浏览器(如 Chrome、Edge、Firefox)之间的 localStorage 是相互独立的,同一浏览器的不同域名也会隔离存储。
这种存储方式适合此类轻量型本地应用,既保证了数据的持久性,又避免了服务器存储的复杂性,同时保护了用户数据的隐私性。
4个功能解决我家的识字难题
现在这个工具,没有复杂的功能,就 4 个点,却正好戳中我们这种多娃家庭的需求:
俩娃各用各的:创建两个角色,分别存储大宝的易错词和小宝的基础字,切换便捷;
重点字主动练:标记的难认字会多出现,不用再反复翻卡片;
能读能听不费爸妈:点一下就能发音,孩子自己跟着学,爸妈不用再当“点读机”。
数据安全无风险:所有学习记录和字库信息都存储在本地浏览器,不上传云端,彻底避免隐私泄露。
我这个“技术小白”,靠AI帮忙,只花了半天时间就搞定了,不用找开发、不用花钱,打开网页就能用。现在每晚的识字辅导,从“手忙脚乱翻卡片”变成了“轻松切换练重点”,俩娃的识字效率高了,我也不用再暴躁,甚至能多陪他们玩会儿游戏。
以前总觉得 “技术” 离我们普通家长很远,现在才发现,有了 AI,我们也能自己做工具解决育儿难题 —— 不用懂代码,不用会设计,只要把需求说清楚,AI 就能帮我们搭起 “专属辅导工具”。对我们来说,这不是什么 “高科技”,就是让陪娃学习更轻松的 “小帮手” 而已。
目前,这个小页面我已经上传至互联网,大家可随时访问并使用(https://www.daibei.info/renzijiancha/)。如果您有任何好的建议,欢迎随时向我反馈!